查看: 86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直观教学法让孩子主动思考

[复制链接]

28

主题

28

帖子

2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1: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的一些教学法和我所倡导的教学法,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教学法没
有把事物的本身和其特征区分开来,将所有的知识一起介绍给孩子。老师可
能认为只要强调每个事物及其特征,孩子就可以自行将这些知识区分开来
并且可以很好地掌握。而事实上,孩子没有这么大的能力,这样的结果,只
会让孩子感觉混乱。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直观”教学法,是让孩子的视觉和感官参与到
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展示一个事物,让孩子看到之后能够记下这些事物的特征
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新颖,只是“感官记忆法”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之前
的形式是让孩子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联想,而现在是给了孩子实物,让他们根据
实物去归纳特征,不是通过联想而是让孩子的感官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
可是,我们是否想到,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大脑是多么的被动,他
们只能接受摆在他们面前的事物,或者自己看到的那些特征。然而,每一件
事物的特征都是无限的,都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这些,还需要孩子进行更
加深入地思考
我在一家幼儿园听过一次关于咖啡的直观课。老师一开始就给孩子讲述
各种咖啡豆,描述咖啡豆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以及温度,孩子大脑中
的记忆都停留在咖啡豆上。这个时候,老师又开始讲述咖啡树,以及我们的
祖先是如何漂洋过海,将咖啡豆从遥远的欧洲运过来。然后,继续讲煮开水
磨咖啡豆,以及冲泡咖啡等一系列的制作过程。这么多复杂的内容把孩子们
弄得晕头转向,而咖啡本身却没有得到详细的讨论。老师这样毫无重点的讲
述,还延伸到更多方面,比如可以讲到从咖啡豆中提取咖啡因,这是一种可
以让人产生兴奋感的东西。如果老师真的这样讲下去,那么孩子最后就可能
只了解了咖啡的历史,对咖啡本身还是一无所知,也不会使孩子对咖啡产生
任何联想。他们的心思也会因此而发生转移,不再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可能
会去想家里放咖啡的桌子,等等。也就是说,一旦他们的思想任凭自己摆脱
连续被动的联想,他们就会走神,就会胡思乱想。
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发展,他们会经常沉浸在幻想之中,没有任何其
他严谨性的思维,更不用说个性上的发展了。但是,适应直观教学法的孩子
他们的思维往往十分活跃,易于接受各种各样的新观念。
如果我们仅仅是让孩子安静地观察每一个事物,以此获得事物的表象
再通过表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却不让他们参与到这个事物的任何活动之中

那么,孩子的大脑就不会把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
我们要求孩子凭借这些事物特征的相似性进行联想时,我们应该让孩子
知道怎么样从这些事物中寻找共同特性。比如,当我们告诉孩子,这两个长
方形的匾是相似的,那么,它们怎么相似呢?我们就要告诉孩子它们的相似
特征,它们都是木头制的,表面都是光滑的,都用油漆上了色,等等。孩子
会由此产生相应的联想,他们会联想到窗户或者桌面等物体。在得出这个结
论之前,孩子的大脑肯定会经过激烈的思考
大脑必须是活跃的,如果大脑不转动,就无法产生联想。我们需要大脑
对事物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每个事物的特征,并且能够找到不同事物之间
的联系。如果我们无法在事物之间,寻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不可能进行
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想要观察或者
了解的事物进行区分,或者进行特征性的概括。智力在这些特征的基础上进
步活动,并构建起自身的内部知识体系
我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的直观教学法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帮助,他
们可以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且可以区分事物的性质和功能。他们不仅可以通
过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区分出相同、不同或相似之处,还可以根据这些特征
去识别其他事物。
让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颜色或者形状并不困难,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区分
不同事物之间的颜色差异,并上且一些孩子还可以根据这些颜色或者形状的差
异,产生一系列的其他联想。这是一种用相似类推的方法产生的联想,具有
很强的机械性。比如,孩子通过学习认识了菱形,当看到斜放着的一本书时,
他们会说:“书是菱形的。”当孩子看到一些白纸上面印上黑色的字,并上且装
订成书时,他们也会通过类推的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书是印上黑字的白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